“如果有一天,安卓用不了了,Windows用不了了,怎麽辦?”
今日,央視聯合華為發布鴻蒙係統紀錄片,回顧了鴻蒙的誕生之路,並稱“中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操作係統。”

2019年5月,美國將華為列入 “實體清單”,企圖以極限施壓切斷華為的供應鏈,穀歌暫停與華為的部分業務往來,安卓係統的支持岌岌可危,英特爾、高通等芯片廠商也停止供貨,華為瞬間置身於狂風暴雨之中。
然而,華為並非毫無準備。早在2012年,鴻蒙係統作為“戰略備胎”的研究悄然啟動,並在2015年立項。


其實在2013、2014年,華為就已經有操作係統的早期項目在研發,鴻蒙在當時也是一個戰備項目。早在2012年7月,任正非曾提出著名的“戰略備胎”概念:
“如果有一天Android不給我們用了,Windows 8不給我們用了,我們是不是就傻了?”時任華為2012實驗室終端OS開發部部長的李金喜至今對此仍然印象深刻。

“坐以待斃也不是中國人、華為人的特性。”在紀錄片中,時任華為終端BG軟件部鴻蒙首席架構師李毅這樣說。

麵對美國的製裁,2019年8月9日,鴻蒙係統1.0正式發布,如同黑暗中亮起的第一盞明燈,照亮了華為前行的道路。此後,華為在鴻蒙係統的研發之路上全力奔跑。
2024年10月22日,原生鴻蒙係統(HarmonyOS NEXT)正式發布。它實現了從係統內核、編程語言到AI框架和大模型等關鍵技術的全棧自研,真正做到了自主可控,徹底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,成為信息產業堅實的底座。
當然,一個操作係統的成功,不僅僅取決於其技術的先進性,更在於能否構建起一個豐富而繁榮的應用生態。


在社會各界廣大應用合作夥伴的支持下,截至2024年10月,短短一年時間已有超過15000個鴻蒙原生應用和元服務完成開發並上架,創造了“鴻蒙速度”。⠀
可以說,原生鴻蒙OS及生態,是華為人十年磨一劍的堅持,更是中國產業眾誌成城合作與共建的成果。它打破了國外操作係統的壟斷,為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,為我們的數字產業,為每個消費者,建立了一個麵向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的操作係統。
鴻蒙用了十年“長征”,走完了歐美國家二三十年才走完的路。在沒有退路的道路上,終將贏得屬於大家的共同勝利,也為中國科技的未來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

過去近二十年,提到移動操作係統,大家都會說起蘋果iOS和安卓兩大係統。那麽想要自主開發出一套完整的移動操作係統,究竟難在哪?

首先是技術內核。
技術內核操作係統的搭建,都需要基於一套技術內核。過去的操作係統,基本上都是由Unix和Linux兩大內核研發而來,包括我們熟悉的蘋果iOS和安卓係統。如果再基於這兩個內核進行研發,技術底座就不具備自主性。而這次的原生鴻蒙,讓我國第一次擺脫了內核的依賴,創造了一個“鴻蒙內核”。
有了自主性,就可以去有效地解決安全性。“因為底下的東西如果不是自己的,你要做個防護,人家不同意是幹不了的。有了自己的一個基礎平台,在上麵就可以設計很好的架構,可以把用戶數據保護得非常好,網絡連接保護得非常好”,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徐震表示。
其次是用戶。
另外一個操作係統國產化的難點,在於用戶。如果所有的軟件開發者,都隻在原有的安卓、蘋果iOS係統上進行研發迭代,即便技術研發實現突破,仍然無法形成中國真正意義上自主可控的移動操作係統。
所以,此次國產操作係統的發布,背後是我國相關產業的全麵發展。
原生鴻蒙實現了手機、平板、汽車座艙等多設備、多場景的互聯互通。華為常務董事、終端BG董事長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介紹,用鴻蒙一個操作係統就能解決交通運輸、醫療、教育等各個行業所有類終端。
目前,支持鴻蒙係統的設備數量已超過10億,注冊開發者675萬(截止到10月份)。同時,華為已經和全國超過300所高校展開了合作,進一步加快技術研發和迭代速度。

除了軟件實現了自主可控,硬件方麵,華為也成功突破了美國的封鎖。
前不久,華為常務董事、終端BG董事長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發視頻稱,今年華為上市了別人想得到但做不出來的產品,明年會有大家想不到的產品,未來還有大家不敢想的產品!
餘承東表示,去年秋天,隨著先鋒計劃,在曆經連續5年製裁之後,華為重返了智能手機的賽道。
今年是華為重返賽道的第一年,實現了快速地增長,也開啟了華為終端未來十年的新征程。
“我們一直說,我們要敢於做別人想得到但做不出來的產品,這款產品上市了,這就是全球首款商用三折疊屏手機,改寫了手機行業的曆史。還有我們的原生鴻蒙操作係統也正式發布,在迅速完善成熟商用中。史上最強大的Mate 70係列,盎然向新。”
餘承東還預告,明年還會有大家想不到的產品,未來還有大家不敢想的產品,敬請期待。
【本文結束】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:快科技
責任編輯:朝暉